2013年以前,我一边做着年入数十万的职业经理人,一边开着文化公司赚点小钱。
创业前,刚在北京买了房屋,结束了多年的北漂生活。
陈文、黄炽威是我的大学同学。
陈文说想创业,做一个卖菜的项目,拉我入伙。
过了多年北漂生活,我深知可以吃到一顿家做的晚饭有多困难。
当即决定,把公司转给合作伙伴,并离职创业。
经过了数千人级别的调查,大家确定了项目的主要思路:半成品净菜+电子商务(拿回家可以直接下锅做菜)。
菜洗好、切好后分类,连调料都配好了在2013年末到2014年初,拿到第一笔筹资以前,年轻人菜君过得极其苦逼,公司靠四处借钱保持。
但从2014年5月份开始,年轻人菜君飞速成长为创业明星。
我非常幸运,赶上了大众创业的热潮,随后又迎来了O2O的风口。
年轻人菜君也得到了徐小平、吴世春等顶级投资人的帮忙。
我和年轻人菜君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多次报道。
那些年,我也被捧成了创业明星,在生鲜行内风光无限。
后来,每天优鲜拿到了腾讯的投资,盒马鲜生也找到了马云父亲。
而我的年轻人菜君却在去年下半年因资金链断裂而终结。
我也因此背上了几百万的债务。
创业初始非常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年轻人菜君的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地铁自提,社区自提和宅配。
项目刚起步时,大家在北京的地铁口开了一些小店,便捷用户下班将来顺道取走商品。
后来才从自用户提转到物流配送。
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社区O2O的定义特别火。
过去有个媒体榜单,把年轻人菜君评为最具潜质的10个O2O项目之一。
大家就真的感觉自己是社区O2O的代表了。
2015年,大家在社区自提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和资金。
2015年,年轻人菜君选择与社区内的便利店合作,也做了数百台自提保鲜柜。
在三个月时间内,10多个人解决了北京160个社区。
但,社区自提拓展订单和用户的速度太慢。
模式也比较重,要跟很多社区合作。
社区自提本应该是过渡阶段,目的是要跑通干线物流体系,之后本应该迅速转向宅配。
但大家被定义遮忘眼,当时想假如不做社区自提,年轻人菜君还算社区O2O吗?回过头来复盘:千万不要被定义遮忘眼。
创业,在被追捧的氛围下,真的非常难认清自己。
后来我深思,其实其他人怎么说,并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要认清自己。
高调前进也不要忘记脚下2016年,年轻人菜君迎来了两个利好的消息。
但却由于这两个利好消息,致使大家去年上半年步子迈得比较大,最后资金链忽然断裂。
第一,不管如何算,年轻人菜君离盈亏平衡都不远了。
大家太着急达成盈亏平衡了。
所以,年轻人菜君需要要提升订单数。
大家决定升级Supply chain,加强菜品SKU的拓展,在工厂多开了几条生产线。
另外,还要升级物流,把宅配做好。
订单愈加多,烧钱也愈加多。
正是另一个利好消息让大家敢无所顾忌的扩张。
2016年,某政府引导基金开出了大家没办法拒绝的条件,年轻人菜君因此拒绝了不少一线主流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
可是钱却迟迟不到位,投资方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扩张,临时支付一笔将近1000万的过桥资金。
我当然有恃无恐了,过桥都收到了,所以做了不少冒进的举动。
但,最后这笔投资由于意料之外被终止了。
这个时候再去找筹资已经来不及了,即便拿到筹资,也得先把过桥款还回去。
年轻人菜君的资金链就如此忽然断了。
假如我考虑到,2016年一分钱都拿不到。
年轻人菜君就该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了。
大家也不会太执着于盈亏平衡。
年轻人菜君绝对能撑过2016年。
到了今年,新零售也好,无人值守的设施也好,生鲜行业成为最热门的创业定义之一。
这就是命啊!经验不足啊!回过头来复盘:创业,活下来非常重要。
不管前景多么光明,都要做好封控。
留好过冬的钱。
迈开大步往冲刺的时候,必须要留心脚下。
失败后深思去年9月,某媒体报道了年轻人菜君破产的消息,头上的光环有多耀眼,背上的情怀债就有多沉重。
媒体的猜疑和批判,讨薪工人的撒泼打滚,同行的冷嘲热讽,合伙人的抛弃我花了小半年的时间善后,我也背上沉重的债务。
9月份,公司真的运营不下去了,我眼看着工大家把工厂的水管都给挖了,却没有办法。
一直到2016年底,东拼西凑,我才把年轻人菜君会员的钱全部还完。
我终于理解了,尽人事,听天命。
曾有人质疑,年轻人菜君的半成品净菜是伪命题。
但,在年轻人菜君资金链断裂之前,日订单量只差2000单,大家就能做到盈亏平衡了,在99%都在亏损的生鲜行里,能养活自己是多困难。
回头复盘走过的坑:年轻人菜君的路径选择,包含在商业模式上没什么大的问题。
之所以挂掉,是有不少其他缘由的,譬如大家的经验不够丰富,在不少战术决策上出现了问题。
筹资步伐做的不好,在封控上出了一些问题。